夜间
笔趣阁 > 我在现代留过学 > 第两百三十四章 重赏之威!

    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笔趣阁] http://www.biquger.cc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元丰八年八月已亥(十四),中秋节前一天。


在大部分大宋官民,都在为了迎接中秋佳节而准备的时候。


北方,河北大名府。


章惇立在堤岸上望着暴雨下的黄河,汹涌咆哮着滚滚向北。


数不清的民夫,都已经动员起来,在堤岸下如同蚂蚁一样,汇聚成人流。


在禁军、厢军的管控和引导下,将一个个麻袋装满土石,然后将之堆磊到堤坝下。


刚刚紧急赶工做好的‘龙门吊’的滑轮在工人的拉动下,发出嘎嘎的声音。


然后数十袋沙石,就这样被吊上了堤岸。


短短一天,这一条河段上,就已经有上万个装满了沙石的麻袋。


“陛下秘授的法子,真是好用……”在他身旁,苗授看着禁军、厢军们,有条不紊的安排、管控着民夫们参与防汛。


分片包区,将河段分成不同的区域。


每完成一个阶段的工作,当即兑现工钱和赏钱。


就像现在,这条河段今天的一万个麻袋送上堤坝后。


有关官员当场就兑现了该给的工钱——民夫一天一百二十文。


禁军和厢军们,也兑现了他们的赏钱。


他们因为只是监督、疏导和指挥,所以只有一半的工钱。


但别急,那位陛下别出心裁的发明了河道安全钱、抢险钱等名目的赏格。


虽然都不多,但架不住名目多。


这里五钱,那里十钱,一天下来只要河道不出事,就是三十多钱到手。


此外,第一个发现险情的人并发出预警的人,给赏钱五十千!


于是,每天晚上,巡河的工作,成为了香饽饽。


禁军们打破脑袋,都在争抢。


这在过去,根本不可想象——巡河的事情,大家都是能推就推,实在不行就走个过场。


熙宁十年曹村决堤,就是因为巡河的人没及时发现险情,导致管涌……又因为河道官反应不够快,没有进行封堵。


于是整个大堤,在洪水中崩塌……


滚滚洪水,直接扑向了泗水,然后冲入淮河……


现在就不一样了。


区区五十贯的赏格,就调动了禁军的巡河积极性。


昨天晚上光是这一条河段,就有十几个幸运儿,拿到了赏格。


加起来也就几百贯的赏钱。


但却保住了这条大堤和身后数十万百姓祖祖辈辈生活的大名府。


无论怎么算,这笔钱都花的极为划算!


“省佐……省佐……”


忽然,远方河堤上,一骑疾驰而来。


他背上插着象征紧急的令旗:“宋昭宣命我来告急……”


“小张口河段,发生管涌……”


“人手缺乏,请立刻调动禁军骑兵驰援!”


章惇听着,深深的吸了一口气。


“小张口?”他回忆起昨日的巡视,迅速想了起来:“可是小吴口之前的那条堤坝?”


来人点头:“正是!”


章惇立刻对苗授道:“苗指挥,河北百万百姓,全赖指挥了!”


苗授自然知道事态紧急,当即点头道:“末将得令!”


小张口决堤不要紧,就怕联动小吴口。


小吴口一旦也决堤……


整个黄河北道都可能再次改道!


就像熙宁十年那样横扫整个河北东路……


只是想想,两个人都是头皮发麻。


……


大名府以北,百五十里外。


数不清的麻袋,被军民们丢下去。


但转瞬就被洪水冲走,根本无法稳定堵塞缺口。


好在,宋用臣早有准备。


所以,很快的十几个被绳索紧紧捆在一起的麻袋,外面被竹条、铁丝严严实实的围起来,足足有着两千斤重的庞然大物,被龙门吊吊起来。


然后在工匠的操作下,吊运到管涌口上方。


紧接着,工匠松开了钩索。


两千斤的土石,掉入管涌的缺口中。


这一次它稳稳的沉入水中!


宋用臣见状大喜,立刻喊道:“快!快!将麻袋丢下去……”


周围军民,立刻得令,一个个麻袋丢入滚滚的河水中,有的被冲走,但也有的留了下来。


一个时辰后,危机解除。


宋用臣已经瘫倒在地。


堤岸上的军民们,也都瘫软下来。


总算……平安了……吗?


宋用臣不知道,但他记得这已经是今天堵塞的第三个管涌了。


这条河堤,已经有两三年没有好好维护。


到处都是漏洞!


错非大家让人送来了足够的麻袋,打造了可以吊运一千斤甚至两千斤的东西的龙门吊。


小张口早已经决堤!


宋用臣勉力站起来,看向河堤上。


这两天准备好的沙袋,都已经差不多了。


一万五千多个麻袋现在只剩下数百个了。


要是再发生管涌……


后果不堪设想!


可是……


宋用臣看着在堤岸和堤坝下,都已经精疲力竭的军民。


他知道的,这些人也到了极限!


他们从今天早上,一直奋战到现在,连水米都没有进。


还有一百多人因为失足或者眼看着管涌扩大,纵身跳入洪水之中,以身堵决。


必须要有援军才行!


可附近的百姓,都已经被征调了。


连老人孩子,都去挖土、装土了。


“现在,也就只能希望,苗授麾下的禁军骑兵可以在下次管涌前,及时赶到了……”宋用臣在心中祈祷着。


……


苗授策马在前,在他身后,八千多骑兵全部不穿甲胄,只带着大量麻袋和绳索、铁丝,在河堤之外形成了好几个骑兵纵队。


战马飞驰,和洪水比速度!


将士们士气高昂,人人奋勇当先。


丝毫没有过去秋汛时的畏惧和退缩。


苗授知道,这是因为什么?


重赏之下,必有勇夫!


天子砸下重金,还怕官兵不效命?


这一次官家给了他苗授授权,让他顺利征调了包括京东西路、河北东路、河北西路的所有骑兵,总计是一万多骑,将这支力量,作为这次秋汛的预备队、救火队。


当然,想要让这些人卖命,赏格就得开够!


而当今官家,虽然年少,但对人心却看得很透。


直接开出了前所未有的赏格!


所有骑兵军卒及时赶到,就给一百钱,参与防汛再给每天一百钱。


堵塞成功,人均再给赏一百钱!


此外,还有大量其他各种名目的赏格!


突出的就是一个大方慷慨!


在这样的重赏下,骑兵的骑卒们就算最后什么事情都不干,一个月下来平均每个人也能拿到好几贯的赏钱。


若是能参与几次抢险,人均赏钱就可能是十几贯。


堪比一次大战的赏格了!


此外,相关武臣,也都按照着战事来计算功劳。


直接将防汛的事情,和边功挂钩了。


于是,上上下下的积极性,都被调动起来。


从骑兵指挥到下面的大头兵,早就摩拳擦掌,要建功立业了!


这才有了苗授一声令下,整个大营的骑兵,在半个时辰内就完成整备,然后跟着他一起出发的事情。


哒哒哒……


马蹄声震动着。


远方的小张口堤岸已在眼前!


万幸!


河堤还在!


苗授兴奋异常!


所有骑兵看到堤坝还在,一个个都大叫起来。


就像是在战场上,看到了敌军的帅旗就在他们眼前一样兴奋!


于是,数千骑兵迅速加速,直奔堤岸而去。


……


苗授率领的骑兵如同潮水般,奔向堤岸。


远方的官道上,辽国回谢太皇太后、皇太后、皇帝庆生辰的使团,远远的眺望着宋军的行动。


数千骑如同奔雷一般,飞驰到堤坝下。


然后,人人下马。


立刻投入了防洪抢险工作。


金贵的战马,就地变成了驮马。


这一切,都被辽使看在眼中。


“南朝人护卫桑梓时,竟是如此凶悍……”辽使萧不达也,看着发生在他眼前的一切,感慨起来。


数千骑兵,疾驰救援,下马后不需要动员,也不需要号召,自动投入抢险。


哪怕在大辽,也没有过这样的事情。


当这样的事情,出现在他眼前时,萧不达也就已经知道。


若南朝人将这种风貌带到战场上。


那么恐怕就是大辽天子的皮室军甚至宫帐军出马,也讨不得好!


于是,萧不达也说道:“陛下是对的!”


“大辽不可再与南朝发生间隙了……”


“每年三百万贯,足够了!足够了!”


左右随从,纷纷点头。


当他们看到宋人骑兵,在他们眼前,舍生忘死的冲向堤岸的时候,他们就知道——南朝人今非昔比。


如此高昂的士气和如此强烈的积极性。


即使大辽,恐怕也只在太祖、太宗和承天太后执政时出现过。


兴宗皇帝之后,就成了传说了。


他们却根本不知道,这一次救援,大宋光是赏钱就是人均一两贯。


于是,即使是素来被人认为不堪战、不堪用的河北、京西兵马,也变成了敢战、能战之士!


这就是金钱的魔力。


让懦弱者变得勇敢,使贪婪者疯狂,让残暴之人也能彬彬有礼。


……


苗授率部及时赶到,终于让本已经到了极限的小张口堤坝,转危为安。


而,更让人高兴的是——在河北连续下了大半个月的雨,在这天傍晚终于停歇下来。


随着暴雨在中秋节前停止。


黄河的汛期,也渐渐走向尾声。


不过,没有人敢大意。


暴涨的河水,没有退下前,整个河北都是不安全的。


数十万军民,依旧需要继续防守。


今年的中秋节,从大名府向北直到河北的恩州,漫长的数百里河段上,数十万人都将在堤坝下渡过元丰八年的中秋节。


啊,八月要结束了。


我看了看月票,就差几百到2w了,就按2w算吧!


下个月总共要还2X20,,40章,算是本月其他零零碎碎的欠账,就按照一万字算吧。


一共13万字!


尽力一个月还完吧,还完再要月票,免得欠的太多,根本还不清。

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