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间
笔趣阁 > 我在现代留过学 > 第一百四十章 吕公著入京

    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笔趣阁] http://www.biquger.cc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元丰八年五月已亥(初七)。


吕公著的双脚,踏上了汴河的堤岸。


高高的堤岸上,数以百计的力夫,正扛着一袋袋的货物,向着堤岸另一侧的堆垛场前进。


堤岸之下太平车已经在排队。


没有官吏在指挥或者维持秩序。


吕公著看到的,只有那些穿着青衣、褐衣的青壮,拿着棍棒催促着工人和力夫。


堤岸司,确实已经成为了过去!


现在,只有一个个被汴京大户扑买下来的堆垛场和转运场了。


也没有看到市易务的官员,在堆垛场里查税、征税和抽税。


看上去,一切似乎都已经回到了熙宁之前。


吕公著捋了捋胡须,点了点头。


“大人……”他的儿子吕希哲,牵着马,从船上走下。


元随们则挑起了行囊,背起了书箱。


随行入京的官吏,则已经打起了仪仗。


资政殿大学士!


银青光禄大夫!


侍读!


上柱国、东平郡开国公!


仪仗一起,整个码头内外,纷纷侧目。


吕公著和吕希哲则已经骑上了马,在元随和仪卫簇拥和开道下,一路向前,向着汴京城而去。


……


保慈宫。


赵煦坐在向太后身旁,像个乖宝宝一样,‘学习’着向太后和太皇太后处置军国事务。


一沓沓奏疏被处理,变成一道道命令,送去三省两府。


然后由尚书省、枢密院,下发到天下州郡。


间杂着些人事安排。


当然,大部分事情其实三省有司都已经处置好了。


两宫也是看看,甚至只是翻翻表示知道了。


不然的话,累死她们也不可能两个人就能处理好天下事务。


而历代以来建立的健全制度,也让她们可以放心三省有司的处置——文法健全的制度下,官僚们或许会做错事,但没有人能越过他们的职权,从而得到不该属于他们的权力。


哪怕是宰相也不行!


上上下下的掣肘与制衡,让宰执们只能在规则的范围内做事。


所以大宋没有权臣。


假如有,那一定是皇权下场了。


而这样的权臣,一旦失去了皇帝的支持,瞬间就会被群起围攻。


所以王安石第二次拜相后,感觉到自己得到的支持不如过去的一半,立刻毫不犹豫的辞相。


“太皇太后、皇太后、大家……”


张茂则不知何时出现在帷幕前。


太皇太后抬起头,问道:“张都知,何事?”


“方才通见司送来文书,言是吕侍读已经入京,并在皇城门下递了入阙求对的帖子……”


两宫闻言,都是欢喜起来。


“六哥,吕师保入京了!”向太后欢喜的对赵煦说道。


太皇太后也道:“吕公著入京,甚好!甚好!”


“老身这些日子一直在惦记着他呢!”


司马光只是在嘉佑、治平时代,因为立储和濮议让太皇太后感觉良好。


但吕公著就不同了。


寿州吕氏,自吕蒙正开始,就是大宋宫廷的宠儿。


不止是皇帝喜欢这一家人,后宫太后、皇后们也和吕家的命妇们建立了深厚的私人感情。


而吕公著和已故的兄长吕公弼,显然深得乃祖、乃父真传。


论在宫里面的地位和人脉,在韩琦去世后,就已经没有人能比得上。


文彦博也不行!


文彦博能时不时的派人进宫给太皇太后送亳州的板鸡吗?给向太后送河内的驴肉干吗?


吕公著就能!


而且一个月送一次!


这是赵煦亲眼看到的。


每个月的十五或者十六,吕家人送来的地方特产,就通过内臣带到了宫里面。


于是,向太后就和太皇太后商议起来。


还特别给吕公著挑了一个好日子——本月壬午(初十)陛见。


同时还下诏给入京的吕公著,加一个宫祠官的头衔——西太一宫使。


赵煦在旁边乖乖的听着两宫不停夸赞吕公著,一直保持着笑容。


就是有些时候,会看一眼那个在帷幕外的张茂则。


“老东西!”赵煦在心中骂道:“将来有汝好看的!”


赵煦知道的,张茂则这个老东西,从熙宁变法以来就一直在宫里面使坏。


他的胆子也大的很!


司马光人称旧党赤帜。


他就自诩‘大内赤帜’!


所以他不仅仅在赵煦的上上辈子,在赵煦生病时,把持着御药院不让太医入宫,直到被程颐揭开了盖子,才不情不愿的派了太医。


甚至早在熙宁时代,这个老东西就不安分。


王安石宣德门下马就是他在幕后主使——起初没有人知道,但元祐时代,他洋洋自得,自己承认了。


不止如此,熙宁时代的旧党元老们,之所以每次都能发声,也是这个老东西在背后串联!


这已经不是一般的老东西了!


可惜……


赵煦现在动不了他!


因为,这个老东西,是慈圣光献身边的近臣,慈圣光献将之留给太皇太后。


就像赵煦的父皇,把刘惟简留给他一样。


所以,赵煦心里面很清楚。


这个老东西,恐怕在打着让吕公著来调和两宫和司马光关系的打算。


你要问为什么一个内臣,会有这么大胆子?


别的内臣,或许没有。


但张茂则肯定有,不仅仅有,而且他很大。


仁庙晚年,仁庙在宫里面大喊:张茂则谋反。


也没有奈何掉这个老东西!


韩琦、文彦博甚至反过来劝慰这个假惺惺要上吊的老东西。


……


吕公著骑着马,出了皇城。


“司马十二如今何处?”他问着身边的吕希哲。


吕希哲闭着嘴巴不说话。


吕公著也懒得理会这个逆子,直接和身边的一个元随吩咐:“去打听一下,司马十二如今在何处落脚?!”


“然后,将吾的拜帖,送到司马十二手里……”


吕家世代簪缨,在汴京自有天子所赐甲第!


不仅仅规格在郡王之上,足有前后五百槛!而且是在整个汴京最繁华热闹,同时地价最高的榆林巷!


“诺!”那元随接过吕公著递来的拜帖,当即领命而去。


吕公著回头,看向吕希哲,骂道:“逆子,还不快快回家去吩咐下人,置办酒宴?”


吕希哲不情不愿的拱手说道:“谨遵大人之命!”


吕公著哼了一声,又吩咐:“记得替吾去文宽夫、张安道、冯当世府上送拜帖!”


“对了,韩子华、韩持国昆仲,也一并请来!”


吕希哲默不作声的点了一下头。


他是王安石的仰慕者,也是新法的支持者。


这些年来跟着乃父到处为官,亲眼看到了新法的成效因而更加支持。


所以,他天天在乃父耳边说新法的好话。


吕公著听了,虽然每次都骂骂咧咧,但显而易见,近年来的语气明显改变了。


只是……


吕希哲也明白,他的父亲始终是反对新法的。


尤其是市易法和保马法、均输法,其他青苗法、免役法、免行法也颇有微词和意见。


哦……


现在已经全部罢废了?


韩绛韩相公也在主持检讨役法?


今天也要请韩相公赴会?


那没事了!


吕希哲高高兴兴的骑着马,向着榆林巷的老宅而去。


吕公著看着逆子,摇了摇头:“汝要是敢学吕嘉问那个畜生,老夫便……便……”


学吕公弼大骂家贼吗?


好像也不合适。


他就两个儿子,长子吕希哲一直在身边服侍他,早晚请安,侍奉孝顺,次子吕希纯则考了进士,在外为官。


所以,他怎么舍得打骂这个一直跟着他的儿子?


更不要说学吕公弼大骂吕嘉问,并将之开除出‘吕氏族谱’。


……


文彦博看着在自己面前毕恭毕敬的吕希哲。


“晦叔这是打算当和事老了?”他问道。


吕希哲拱手拜道:“不敢……不敢……”


“家严只是挂记太师,想和太师叙旧、请教而已!”


文彦博笑了笑,就道:“老夫今夜,一定赴约!”


吕三这个老家伙,他还不知道,长袖善舞,今夜肯定没打什么好主意。


说不定,会拿他当筏子。


“老夫都八十岁了……”文彦博叹道:“还要被人利用!”


但,没有办法!


就算不给吕三面子,吕文靖(吕夷简)和吕惠穆(吕公弼)的面子不能不给。


再说了,文彦博很清楚,吕公著这次入京肯定拜相。


只等蔡确的山陵使差遣结束回京后,蔡确就会出知地方。


然后韩绛会顺理成章的继任左相,空出来的右相位置就是吕公著的。


而在元丰改制后,右相才是实际上的首相!


原因?


堂除大权,在中书省!


……


吕希哲出了文彦博府,马不停蹄的到了韩绛府邸。


递了拜帖,然后见到了韩绛。


韩绛对他的态度很热情。


“明原这次入京前,去过江宁没有?”


吕希哲立刻把头摇的和拨浪鼓一样,遗憾的说道:“家严不让……”


“但有幸得了介甫相公书信……”


“哦!”韩绛笑起来,问道:“今夜,晦叔都请了谁?”


吕希哲自然不会隐瞒,一一说了。


韩绛听完就笑道:“甚好!甚好!老夫也正欲与诸位元老故旧一叙呢!”


他入京拜相后,就没有多少机会去和那些元老交流了。


御史们可是盯的很紧的!


一个不小心,就要被扣上大帽子!


但吕公著请客设宴,却是没有问题。


两宫也好,少主也罢,都不可能也不会怀疑吕家会和人结党。


这是几代人建立起来的信任!


今天睡到下午才起床,好累啊!

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