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间
笔趣阁 > 初唐:开局告诉李二我是穿越者 > 第两百三十七章 有南征大将军在,朕就是放心

第两百三十七章 有南征大将军在,朕就是放心

    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笔趣阁] http://www.biquger.cc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延平三年。


辽东局势已成定局。


接下来五小只要做的,便只有一边收编,一边跟大唐置换人口。


目前辽东在籍百姓只有八千两百户。


这远远不够。


再怎么样,最少也要到十万户。


这才说不定能在辽东彻底地立足。


然而这缺了的九万一千八百户,那就得看大唐的了。


其实最近这两年,大唐过得也不怎么好。


由于近两年出现冬天无雪,所以有十余州又发生了蝗旱。河北道更是多州发大水。延平元年的时候,晋州还发生了地震,影响波及八千余户。


之所以大唐现在还没有炸锅,那是因为他们之前的义仓制度发挥了作用。不过,即便是如此,一些人户的家中,此时也是早已粮食紧巴。


古代一个国家百姓过得好不好,其实唯一的标准就是家中还有没有余粮。


就算是最差的人家,也应该要做到三年就能储备出一年的粮食。


低于这个标准的,那几乎只能是一天天地走下坡路,不知道什么时候,估计便又要卖儿卖女了。


因此……


今年,劝徙使再次出发。


要五万人,也就是差不多相当于一万户。


此时迁徙之后的好处,也可以直接说出来了。


迁徙到了辽东,二十年不收取任何赋税。


一年只需二十天徭役。


超过的部分官府用钱补。


同时……


招募有志之士,共同治理辽东。


百姓、世家子弟看着这些张贴到各大州县的榜文,议论声不绝。


江都县。


江都县县尉娄师德一眼就看到了这告示。


江都就在扬州。


而扬州近些年来,一直跟辽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。


娄师德一看,这辽国都这么下血本了吗?


二十年不收税,那他们吃什么?


“有志之士。”娄师德昂首挺胸,左手搭着自己身后的配刀。


他倒是属于这种人,问题是……


他如今好歹也算是江都县尉,从八品下的官,而且还是在扬州这样的繁华地界,就觉得,有没有这样的必要。


况且……


这辽东乃苦寒之地,这可谓是众所周知,这日子肯定是比不上在扬州的。


汴州。


还有一位年轻人也注意到了这个“有志之士”。


只可惜,他如今已经是汴州判左,从八品下的官。


此时,看到这告示也就图一乐。


不过……


可以看的出来,大唐对于发展辽东,有些不惜一切代价。


“二十年不收税,这也太有魄力了。”


当然!


底层的人一般全靠猜。


上层的人,他们都是直接问陛下还有李重的。


然后……


经过半年时间的报名,这人数很快就超过了一万户。


李重只能是表示,这说明了什么,这说明了在大唐过得不如意的,还是很多的。….尤其是这清溪县,一个县就有两千户说要去辽东,你觉得这正常?


反正……


李重觉得这地方肯定不正常,这个地方的官员,是该好好地查查了。


结果一查就真的查出来了问题。


贞观初,有一年,清溪县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洪灾,朝廷不但不开仓赈粮,还照样征收各种赋税。便导致了民不聊生,卖儿鬻女,流离失舍,饿殍载道。


而这种情况,一直到了如今,都不见好转。


这些其实都是当地的官吏贪求以及豪强逼掠的原因。


百姓但凡有口饭吃,也不至于要抢着去辽东。


一般大唐一个上县才多少户,才五千户。


那等于说是半个县的人,都差不多对官府不满。


这分明就是当地百姓为了表达他们对官府的不满,不得已才这样做的。


至于其他的,还有一些就是李二的儿子、亲戚给整出来的。


看完了这些奏报。


李二当然很生气!


下令命人彻查。


对于不合格的官员,问罪的问罪,贬官的贬官,对于自己的儿子、亲戚,也是同样如此。


本来是劝人迁徙,没想到,最后倒成了评价一个地方治理得好不好的标准了。


不过……


这方法确实好!


大唐哪里有问题,可谓是一目了然。


辽东他们都敢报名去,那在当地肯定过得很不如意。


甚至……


在这个过程中,他们还捣毁了一个邪教窝点。


邪教的首领名叫陈硕真。


据说竟然还是一名女子。


李重只能说……


这名字听着有点耳熟,好像不知道在那里听说过。


不过不重要了。


现在,辽东应该不缺人了。


而且……


全年调查下来,报名的人数至少有三万户。


按照一户仅有两三个人来算,那至少也有十万人了。


延平四年。


这些人便被分批地运了过去。


与此同时……


也有不少考试考不上的人,也跟着一起去到了辽东。


甚至……


在延平三年的时候,就已经有人出发了。


对于这些来投靠的人,李治当然是以最高的规格来招待。


主要是需要这些人,去到高句丽的各座城池,去联络、沟通以及监视。


说实话。


肯定会有一定的生命危险。


不过……


来都来了!


也只能是试一试了。


不就是安抚百姓嘛!


然后,李治便给对方交代了一些要求,这才把这些人都安置到各城。


而到了延平四年。


兕子这边……她的肚子也慢慢地大了起来。


李重只能再次拿起古经典籍,去给儿子想名字。


不过……


也有可能是女儿。


还有新城今年,也得夹紧了。


趁着他现在还年轻,质量还不错。


……


到了延平四年的七月。


辽东城。


此时的辽东城内,已经是有点热闹。


因为此时辽东城的最高人口,已经来到了差不多十万。


李昂然把这些人都登记在册。


而在粮仓门前领取粮食排队的人,能从街道的这头,排到另一头,而且还得排成八队。


李悠然跟李治一起登上城楼看着这些人,只能说……


一切都好起来了。


李治:“我此时才感觉到自己有一点像陛下。”


李悠然也是回李治道:“陛下此时这样感慨,还早呢。”


李悠然说完,李治便走过来亲昵地搂着李悠然的肩膀,“有南征大将军在,朕就是放心。”


96.


摆烂11提醒您:看完记得收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