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间
笔趣阁 > 咸鱼贾环的诸天旅行 > 第六百零五章 农家老太太1

    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笔趣阁] http://www.biquger.cc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咸鱼贾环的诸天旅行正文卷第六百零五章农家老太太1贾环郁卒不已。


这一次,他又穿成了女人,而且还是个老太太。


呃,说老太太有些过了,毕竟这具身体还差一岁才到五十,在现代还是壮年。


但在如今吃饭都比较困难的时候,因为长年劳作,四十多岁的人外表就跟六七十岁的人一样。


原身是上山采野菜的时候失足摔下山摔死的。


贾环超渡了原主的魂魄,进入她的体内。


从空间中摸出一颗疗伤药,贾环躺在地上等着药效发挥顺便接收原身的记忆。


原身没有名字,甚至姓氏都是夫家的。


她是童养媳,很小就被卖进了贾家,照顾刚刚出生的小丈夫。


她二十岁丈夫十六岁的时候,两人圆了房。


一年后,原身生下了一个儿子。


小丈夫自觉对贾家尽到了传宗接代的责任,便离开家求学去了。


这以后,丈夫再没有回来。


原身独自抚养儿子照顾公婆。


后来,战乱波及到了他们村子,原身带着公婆和儿子逃命。


公婆死在了逃亡的路上。


原身一个人带着孩子逃难,其中艰辛可想而知。


所幸,他们的运气是不错的,两人没有死在战争中。


后来新朝建立,原身带着儿子回到家乡,在家乡定居。


丈夫一直没有回来,想来应该是死在外面了。


原身又当爹又当娘,拉扯大了儿子,给儿子娶了媳妇儿。


儿媳妇生了孙子孙女,日子眼看着越过越好,天灾降临。


连续的干旱天气让地里粮食减产,家里已经没有多少粮食了,儿媳妇又刚生下了小孙子,还不能起床。


儿子要忙其他活儿,原身只能自己上山采野菜。


只不过,大家都没有粮食,都上山挖野菜。


山外围的野菜都几乎被挖光了,原身要挖道野菜,只能往更深的山中去。


然后,原身便脚滑地从悬崖滚落,将身体留给了贾环。


贾环郁闷无比。


这一次不但穿成女人,还是老女人,儿子孙子都有了。


所幸原身的丈夫已经没有了,否则他直接就离开这个村子,再不回原身家。


过了好一会儿,贾环从地上爬起来。


空间留存的药效很好,她的伤已经全好了。


原身背着的竹筐已经被她压扁了,采的那一点儿野菜都压在土里,是不能吃了。


贾环想起家里卧床的儿媳妇和饿得哭的孙子孙女们,拖下外衣,从空间中拿出了几个外形很丑的红薯土豆出来,用外衣包裹住,背在背上。


想了想,他又从空间中拿出一些抗旱性能非常强的红薯藤,插种在这崖底之下。


这一忙碌就是一整天,直到天已经完全黑下来了,贾环才背着包裹出了山。


【稳定运行多年的app,媲美老版追书神器,老书虫都在用的


没有找到吃的也别太晚回来。晚上的山里危险。」


贾环:


他动了动肩膀,示意贾桂看他背后的包裹:


儿子好奇而期待:


贾环:


贾桂:


两人一路回到家中,看到屋子里面黑暗一片,没有点油灯。


这是因为家里的人早早就上床睡觉了。


没有吃早饭,早点儿上床睡觉也能够多节省点儿体力。


睡着之后就不会觉得那么饿了。


贾环带着贾桂直接去了厨房,点着一盏油灯,将包裹放下,打开,露出里面的红薯和土豆。


贾桂大惊,差点儿叫嚷出来,感觉不对,立刻捂住自己的嘴巴,小声询问,


他真担心她娘去偷公家的食物了,那可是要被抓的。


贾环让他放心:


贾桂两眼放光,这些红薯土豆至少有三四十斤,够他们一家人吃好长一段时间了。


贾环对他道:


贾桂乐得大声应道:


贾环往灶台里面添了柴,将两个土豆丢进去。


不一会儿,孙子石头和孙女阿杏都跑进了厨房,眼巴巴地盯着灶膛。


贾环从家中还剩下一点儿米的米缸中捞了一点儿米放进锅中,又将一个红薯切块丢进去。


很快,土豆就先烤熟了。


贾环将土豆拿出来,掰了两块分给两个孩子。


这两个孩子一个七岁,一个五岁,但外表看起来十分瘦小,不过五岁和三岁的样子。


两人的胃口不大,一人分了四分之一的土豆。


剩下的一半土豆,贾环让贾桂拿给了儿媳妇春花。


剩下一个土豆,贾环吃了三分之一,三分之二给了贾桂。


肚子重有货了,没有了那火烧火燎的饥饿感,众人发出了舒服的喟叹。


贾环怜惜地摸摸两个孩子,盛出两碗稀粥递给他们。


每碗粥中还有着一块红薯。


两个孩子大为开心,捧着粥碗不顾烫嘴巴便喝了起来。


贾环又给贾桂和春花分别盛了一碗粥,自己端着粥碗抱过出生没有多久的小孙子,给他喂米汤。


可怜的孩子,因为母亲吃不饱,都没有母乳喝。


贾环看着小家伙那哭泣都没有力气的样子,叹气。


等到其他人都睡着了,就给这孩子喂点儿牛奶喝吧。


还好空间中还有奶粉以及麦乳精,那是他在某个类似如今年代的世界时买下的,放在空间中,几乎都忘记了。


看到可怜的小孙子,才想起空间中有这些。


这一天晚上,贾家人都是摸着肚子满足地进入梦乡。